全球赌博十大网站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成长:教育的价值使命--------《全球赌博十大网站》2010.5.25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钟灵毓秀的洪泽湖孕育着一所美丽的小学——洪泽县实验小学,她承载着大湖历史,汲取大湖之灵气,传承大湖之文化。在大湖滋养下,和一代代大湖娃一起茁壮成长。五十年的历史,创造着一个个辉煌:曾受省长惠裕宇亲自颁发嘉奖令,曾接待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并获称赞;近年来学校提出“用文化发展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建构以“成长”为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形成了“成长教育”思想。“成长教育”的创立和实践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全球赌博十大网站》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其教育思想和经验进行报道,洪泽县实验小学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成长:教育的价值使命

——洪泽县实验小学“成长文化”的建构和实践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因为她是形成教育理念的根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根本。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核心场所,应该有自己的教育使命。教育使命的内涵特别丰富,包括教育目的、意义、内容、方法。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需要,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理解办出不同的教育。

八年来,洪泽县实验小学的师生们一直追寻着自己的教育使命——“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并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诠释人生的教育追求。

成长:为学校长出生存的意义

洪泽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60年,坐落在钟灵毓秀的洪泽湖畔,环境优美,文化浓郁,是师生成长的圣地、成才的摇篮。2002年,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学校在各地都轰轰烈烈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始寻找自己的改革着眼点。

我们认为,改革首先必须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人的思想观念是改革的关键,促进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是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基点是人,本质是文化的改善与适应。因为改革不是孤立的,尤其是课程改革更是如此,必须有益于改革的“环境和气候”——在对学校原有文化变革的基础上,形成促进改革的文化,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实施。于是,我们并没有直接从课程改革入手,而是从重塑学校文化开始,探究学校的整体改革。

提到学校文化,人们往往会用文化学者的观点进行定义: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这样的定义容易让我们教育工作者走进一个误区,学校的一切都是学校文化,把文化当成了一个“筐”,各项工作都向里面“装”。践行这样的定义,师生还是无所适从。对此,我们从“人”出发,建构自己的定义:学校文化是师生的价值追求、思维习惯和做事方式。从这个角度认识,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愿景和师生的活动。基于这样的理解,重塑学校文化首先要重新寻找学校和师生的价值追求。

我们从五十年的学校历史中去寻根,到几千年的教育长河中去找源;从广大师生中去寻觅,向未来社会需要中去探觅。“众里寻她千百度”,最终,把目光指向“成长”。“成功比成绩重要,成长比成功还重要。因为成绩只代表着学业上的进步,有时甚至成了分数的代名词;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成功可能是一时的,有时囿于一域;成长则是人存在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亦即教育的终极意义。由此,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原义和真义。”(成尚荣语)

围绕“成长”重塑学校的价值追求——学校文化,并从理念角度对学校文化进行构建。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学校使命,追求人的生存价值——成长,追求人的生存意义——一生幸福,也追求大教育观——家长、孩子和教师一起成长。以“共享成长”作为办学理念,其教育意蕴是:她是教育理念,崇尚的是让每个人追求成长、享受成长、促进成长,让每个人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都“共享成长”;她是教育目标,追求的是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享受成长,让师生、家长和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成长;她是教育方法,通过让每个人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感受、分享和借鉴自己与他人的成长经验或经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成长;她是教育方式,践行用文化熏陶人,用文化发展人,让人通过享受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而成长,享受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而发展。以“向上”作为学校精神,追求时时向上,事事向上。以“顺应人的成长规律,促进师生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理念,其意境: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教学目标,引导教师在教育或教学过程中要向着这个方向迈进;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教学原则,提醒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它的要求去做;是一种共性的价值期望,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追寻它的理念实践;是一种隐性的精神力量,催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它的思想进行;是一种刚性的行为准则,规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它的规则行走;是一种定性的教育文化,熏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内化它的境界。以“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校训,期盼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倡导“做学创合一”的校风,旨在引导广大师生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做中学,学中创;做事、学习和创造合为一体;做人、学习和创业合为一体。追求“自然、自觉”的学习境界是期望大家要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成长”;要在“自觉意识”中的“自觉成长”。

全体师生在学校文化的建构中,对教育的本质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对学校的意义有了自己美好的追求:从师生“成长需要”和“一生幸福”出发,为终身发展打基础。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

学校以“成长”为价值取向的文化重塑,对教育重新定义,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点”,因为以“成长”定义教育,给教师定义和教学定义带来变化:

以“成长”定义教育,教师便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促进者。这种定义突出教师的本质是关注人生命的成长。成功比成绩重要,成长比成功还重要。成绩只代表着学业上的进步,有时甚至成了分数的代名词;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成功可能是一时的,有时囿于一域;成长则是人存在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亦即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教师不应只是文化布道者,而应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促进者。这样定义教师也将带来教育本质的变化——教育不是追求成绩,而应是促进学生成长,这是教育的原义和真义。以“成长”定义教育,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需要者”。随着人们对生命成长的探究,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每个生命体都有“成长需要”,这种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需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体都有“成长需要”,每个人都是“自我发展者”。这样定义教师也将带来教育主体的变化——教育不是别人的要求,是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一种生命自觉,是自我教育。

以“成长”定义教育,使教学的定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使命由“传承知识”变为“关注生命”。当今,虽然各地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但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仍然被误认为是当代教学的使命。以成长定义教育,凸现教学的价值——关注生命,促使教学回归原点,回归本源,让人的生命得到成长。第二,教学目标由“着眼现在”变为“关注一生”。受功利主义影响,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急功近利:每个阶段都过分关注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每个年级段都重视自己的年级教学目标。以成长定义教育,关注人生命的终身发展,促使教学放眼未来:让人的生命得到可持续成长。第三,教学理念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成长”。今天的教学仍然是“要我学习”。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也追求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但这只是教学的一种理念,并非是对整个教学的定义。以成长定义教育,成长比学习的内涵更加宽泛,价值取向更加明确:让教学成为自己的需要,成为生命的需要,成为生活的需要。第四,教学方法由“教师传授”变为“师生共享”。几千年来,我国教学主要还是“传授式”,虽然从孔子就倡导“启发式”教学,新课程改革也一直在推进“启发式”教学,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所谓“启发式”教学只是以“学生解答”代替“教师传授”。生命提升不是教出来的,是生命体自我主动建构的,是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享受他人的成长,而引起自我生命的成长。以成长定义教育,关注教学方式对生命成长的影响,让人的生命在共享中成长。

可见,成长作为教育的追求,让学校走近教育的真谛,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找到新的动力,促进学校价值和教育价值实现。

教育:为成长提供合适的环境

万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的成长也需要合适的条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为人的成长提供合适环境,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促进师生更好地成长。

让课堂催生成长的阳光

    课堂是学生自主成长的场所,是他们历练自己本领的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压制学生成长,也不是拔苗助长。他们就像一缕缕阳光,催生着学生成长。

    “学生为成长而学,教师为成长而教。”这是洪泽实小人的教学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境界。

    “成长课堂”,基于师生成长,为了师生成长,在师生成长中;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因为成长是在原有水平上的生长或提高,不只是机械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必须科学确定学生发展的可能,因为成长是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可能,不能到达的“可能”和不需要努力就能到达“可能”的教学都是没有意义;这样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学,通过自主的学走向成长的可能,因为成长是自我的发展,不是教师的代庖。走进老师的课堂,大家会对这种追求有真切地感悟。可以这样说,在洪泽实验小学的课堂上随处可以见到“为学生成长而教”的情景,我们从一个老师教学的《全球网络赌博平台》中可以找到佐证。

上课后,周老师刚把课题板书好,一个个小手高高举起,急切地发表自己意见。

    “我已经会背了,幼儿园时老师教的。”

    “我也会背,爷爷教的。”

    全班同学都说会背了,这是周老师未预料到的。

    周老师说,你们会背了,那你们想学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诗的意思,我不太懂。”

    “大人都会背这首诗,他们怎么不节约粮食?”

    ……

    周老师说,我们先学习诗的意思,哪些词句你们不懂?

    当学生说出不懂的问题后,周老师并没有回答,而是把这些问题又推给学生。她说,刚才,同学们提了一些问题,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我们将逐一讨论。

    当一个学生说出“锄禾日当午”的意思后,有一个小女孩举起手,“老师,他们为什么不在早晨锄草?”

    只见周老师沉思一会儿说:“你们有人能回答吗?”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因为他们不怕热。”

    周老师说:“好样的,农民伯伯为了多收粮食,不怕吃苦。不过,这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在古代土地多,人口少,又没有现代的机械,可能忙不过来吧?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希望大家课后再探究。”

    解决了诗意,周老师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们遇到什么情景时,会用上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这个课堂上,从教师对学生“现实起点”的调整,到顺应学生“成长需要”的“可能落点”的引导,处处体现着“为成长而教”的魅力,时时折射着“催生成长的阳光”,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成长课堂的追求”,即“理念方面——要尊重差异,不要漠视差生;要挖掘潜能,不要忽视可能;要随学调教,不要照搬程式;要启迪多元,不要束缚创造;要欣赏进步,不要吝啬鼓励;要共享成长,不要孤芳自赏”“行为方面——要为学生学,不要只想着教;要引学生问,不要无度设问;要让学生做,不要错失探究;要等学生思,不要急于揭示;要听学生说,不要草率定论;要给学生评,不要妄加褒贬。”

    洪泽县实验小学追求的“成长课堂”不是只看教师的教,主要看学生的学。为此,我们特别关注将“自主学习”的理念内化到师生的行为之中,变成大家的行为文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举措是: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自己对教材理解和把握等情况设计“预习指导”。这个“预习指导”既体现教材知识点,也关注智慧生长点;既有阅读教材,也有动手操作,还有社会实践;既共性指导预习,也有个性自主预习。通过预习,努力做到学生能“学会的”和“会学的”都让他们自己学习,“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带到课堂共同探究。在预习中,学生的“学力”不断成长。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了促进真正探究,我们对教师行为提出明确要求:“要为学生学,不要只想着教;要引学生问,不要无度设问;要让学生做,不要错失探究;要等学生思,不要急于揭示;要听学生说,不要草率定论;要给学生评,不要妄加褒贬”。在具体操作方式上,我们重点践行“自问自探”教学法: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把课堂探究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问题探究中成长。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课堂不是教学的全部,每节课后,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再生问题,或者引导学生链接生活,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近生活,走入书海,走向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让活动滋生成长的雨露

    物的成长是在阳光雨露下自然生长,人的成长是在良好环境下历练生长。“人是未特定化的生命”,这种“未特定化”是由于“人是自为的存在”。每个生命体如果不通过“自我在活动中锤炼”,生命根本无法焕发出活力。

    活动是自主成长的一种方式,也是促进成长的一种载体。每一种活动滋生着一个个生命的生长,每一个生命吮吸着一个个活动的营养。

    “铛铛铛……”下午第二节课下课后,同学们,有的拿着画笔,有的拿着乐器,有的抱着篮球从教室向各自的活动地点走去。

    这一节课是校本选修课,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科目,也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初、中、高级班。

    一个身材不高的小男孩,今年6周岁,上一年级。他却一蹦一跳地走进了围棋高级班。今天和他对弈的是一个六年级同学,他俩都是业余三段。你不要看他身材矮,但是下起棋来,却是一员猛将,高级班的大同学都不敢轻视他,很多人都曾败在他的手下。

    这边是一个一年级同学,右手拿着乒乓球拍,一边走一边托着球。这小小的银球在他手上是那么自如,有节奏地跟着他的拍子走。教室到球室从“润泽楼”的二楼到“滋养楼”的四楼,那么远,而且还要上下楼梯,但是球拍就像魔板一样,一次一次把跳起来的球吸引过去。球始终跳那么高,没有落地一次。到了乒乓球训练馆,他就按照教练的要求先练发球,二三秒钟发一个,动作迅速,力度大……

    学校还组织四年级学生开展“走进家乡千里行”活动,每周六把学生组织到县内外名胜古迹、博物馆、工厂、农村、湖边参观访问,徒步旅行。一年四十天时间,让学生走遍家乡的景点,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丰富他们的知识,磨炼他们的意志,提升他们的素养。

    在这里,每个人都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活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课程。学年初,学校给每一个学生发放了“校本课程开设意见书”,征求学生对校本课程开设的意见;然后,组织人员对每个年级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最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

    学生个人选修什么课程也是由自己确定。学校对某年级课程确定后,再把该年级开设的科目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两门,每学年开学时选择一次。年级组将学生选择的课程进行归类,按照课程重新编班上课,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为校本课程选修课,全校学生“跑班上课”——同一个年级选学相同课程的学生集中到同一个班级上课;不同年级基础差不多的学生也调到一个班级上课。每门课每周各开23节。选修课力求“稳定”和“变化”相结合,尽可能鼓励学生选择同一门课学习6年,每年再自由选择另外一门课。通过相对稳定的课程,培养特长,彰显个性;通过每年变化的课程,拓宽知识,增长见识。

    这些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也找到了促进自己成长的教育。

由此可见,我们通过教育为每个孩子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也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方式。人的成长需要教育,教育促进人更好地成长。适合成长的教育,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才是教育的本质追求。

文化:为教育润泽发展的生命

    传统的传授式教育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即“用人教人”;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阅读教材获取知识,即“用书育人”;当今,学校教育追求的是“用文化发展人”,即通过文化促进人健康、和谐发展。这个“文化”包括学科文化知识,教师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课堂上师生关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改造、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创设等。可以说,文化魅力的发现和挖掘,为教育润泽发展的生命。

让每个人都生发成长需要

    中外《全球网络赌博平台》中一直都把教师当作“教育者”,把学生当作“受教育者”。这样的观点从传统教育意义上说无可厚非,但这样的界定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把教育理解为是教师的事,是教师“要他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其实,生命的本质是成长,生命的自觉是成长,生命的意义也是成长。成长是生命的特征,是生命的价值,是生命体原动力。每个人都需要成长,每个人都有成长需要。人的生命体有了成长需要才能和谐、健康成长。人的物质生命本能的成长需要是个体内在的、根本的需要;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成长需要是生命体外的、引导的需要。物质生命机能的成长需要可以用物质营养补充,精神生命发展的成长需要唯有用文化食粮滋养。

    基于这样的思想,洪泽实小人认为,尽可能不要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界定教师和学生,因为这样定义会让人觉得生命的发展是外力所为;另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中师生的角色在不断变化,有时都是“教育者”,有时也都是“受教育者”。从生命成长角度,应该把教师和学生都界定为“成长需要者”,教师和学生都有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就是建构成长需要文化。

    2003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一批农村学生转入本校,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卫生习惯不太好,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并没有开会去批评这些转来学生素质不高,而是在全校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让每个学生“定一份环境卫生计划,当一个环境卫生教师,搞一项环境卫生调查,征一句环境卫生标语,做一些环境卫生工作”。学生们根据这个要求制定了一份份环境卫生工作计划,设计了一个个教育方案……活动以后,学生的文明行为有了根本的改变,校园环境卫生得到了解决。

    洪泽实小的教育文化就是让每一个人都生发“成长需要”,通过文化引领师生健康成长。在这个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是“教育者”,都是“成长需要者”,也都是“文化缔造者”。最为可贵的是把教育活动演变成文化,把文化转化为教育活动,让每个人都产生教育的需要,生发成长的欲望。

    洪泽实小每一个人都深知:人天生有一定的精神生命成长需要,但是这种成长需要更多地需要后天去保持和引导;人的所有精神需要并非都是天生具有的,也有很多是后天生成的。无论是对原有成长需要的保持,还是后天成长需要的再生成都受生命体生活的环境影响,周围的文化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熏陶着、浸润着每一个人。为此,全体师生都在努力构建这样一个文化场,在文化建构和实践过程中生发精神生命的成长需要。

    漫步校园,绿草如荫。花池中用松柏植成的“共享成长”“放飞梦想,践行理想”启迪着师生。

    塑胶体育场两边的围墙建起了“赍志墙”——在墙上张贴了世界冠军的照片和他们的业绩,让师生在锻炼时,能够感知体育事业的发展,感受体育文化的熏陶,感悟运动健儿成长的历程,享受体育给人类带来的幸福。

    前后教学楼之间是宽阔的广场,课间学生经常出入,在那里玩耍。请书法家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和教材中所有古诗词题写出来,雕刻在大理石上,贴在前教学楼的后墙壁,并取名为“言志壁”,学生在玩耍时也能受到诗词的熏陶。

    每个班级前制作了张贴学生设计、编辑、抄写“成长手抄报”的橱窗——“雅志窗”,内容有学生编写,每天更换一次。前后教学楼之间是一个长廊,大家称作“育志廊”。长廊柱子上,让学生编辑了历代智慧故事和名人成长故事。

    教学楼的名字也是一种文化。前教学楼取名为“润泽楼”,后教学楼取名为“滋润楼”,幼儿园楼取名为“滋养楼”,寓意是让师生在这里受到文化的润泽,受到教师的滋润,受到自然的滋养,从而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路,在这里也育人,一进大门的中心路取名为“志远路”,寓意是从小要立大志,立长志;两幢楼之间东边的路,取名为“志同路”,寓意是“志同道合”——追求一生幸福成长。

    校园中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都散发着诱导成长需要的气息,都充溢着引导成长需要的文化。在这里,教师和学生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成长需要者”;不是人教育人,而是环境陶冶人,文化熏陶人。

为每个人都提供成长需要

    人有了成长需要,就企盼着得到成长。满足这种需要的有形方式是教育,无形途径是这里的文化。洪泽实小人有其独特的秘诀,教育是为每个人提供成长需要,并将其理念和行为转化为促进成长的文化。

    下午最后一节课,能容纳二百多人的阶梯教室济济一堂。一个学生正在演奏古筝……观众有学生、教师和家长。

    原来,今天是学校组织的“大湖娃·成长杯”艺体节的乐器比赛。

    参加古筝独奏的有十多人,真让人不敢相信,小小的年纪,都能演奏名曲,《全球赌博十大网站》、《全球赌博十大网站》、《全球赌博十大网站》、《全球网络赌博平台》在她们手下那么悠扬动听。几年前,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时,当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学校有近二十人选学古筝。可是没有人会古筝,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领导班子研究,“特事特办”,从社会上专门聘请一个会古筝的人到学校任教。

    二胡独奏《全球赌博十大网站》、《全球网络赌博平台》,琵琶独奏《全球赌博十大网站》,笛子独奏《全球网络赌博平台》、《全球赌博十大网站》,要是没看见演奏者,一些非专业人士真听不出这些演奏是出自几岁孩子之手。

    洪泽实小懂得:人的“成长需要”渴望学校给其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同时,更向往学校给其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平台的需要。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也为了让各项活动形成一个体系,学校每年举办“四个节”。

    三月份举办“英语节”,让每个学生都听、看、说、读、写、背、唱英语。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用英语的水平。

    五月份举办“艺体节”,开展歌唱、舞蹈、书法、绘画、手工竞赛,组织书画和手工展览;举行各种项目的体育运动会。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的艺术、体育才华得到展示,情趣得到激发。

    十月份举办“读书节”,学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每个班级配备了课标中规定的必读书籍。学校将每个学期单周的星期五下午定为“读书日”,全校师生全部读书。“读书节”,学校开展摘录笔记、阅读、演讲、征文等成果展览,评选“读书学士”“读书硕士”“读书博士”和“书香班级”“书香家庭”。通过这些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

    十二月份举行“科技创新节”,开展“小发明”“科技小论文”“手工制作”“体育游戏创作”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每一个节日都会给一些学生带来成长的机遇,也都会让他们享受成长的幸福。从下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孩子们的心声:

自读的快乐

    今天下午是学校的第一个读书日——学校把每周三下午确定为读书日,师生半天不上课,在教室自己读书。

    上课铃响后,老师和同学们都来到自己的教室。有的从教室书橱中拿出自己爱读的书,有的从书包中掏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书,有的拿出上课前同学之间互借的书,大家都全神贯注地阅读。校园里静悄悄的,只听见轻轻的翻书声和沙沙的写字声……

    以前,每天下午都由老师讲,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听课时间长了,很疲劳。今天,我读的是祁智伯伯写的《全球网络赌博平台》,书中的那些故事可好玩,班级趣事、游泳的乐趣、语文课的故事……一件件事情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情不自禁地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今天,虽然没有老师给我们上课,但是我从书中读到许多知识,获得许多乐趣……

    这是一个二年级学生在“读书日”中的肺腑之言。其实,每一个节都会让很多孩子在活动中弹出自己创作的“乐曲”,这些心声汇集在一起便是一部“成长交响乐”。

多少年来,在课堂内外,在一切关乎教育的活动中,我们把对教育的追求,定格在孩子成长需要中,定格在儿童成长文化塑造中,这为教育找到生长的根基,觅到发展的价值,也寻到向上的阳光。因此,这里的教育自然会使每一个生命体在成长文化的建构和实践中更加茁壮成长。

(洪泽县实验小学  李建成)

此文刊发在《全球赌博十大网站》2010525

版权信息:全球赌博十大网站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