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赌博十大网站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发展-------2013.24《全球网络赌博平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16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发展

李建成

    上世纪末,我们针对传统教学中“师问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儿童认知方式,创立适合每个儿童自主学习的“‘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经过十余年的探究,我们既实践了起初建构的教学模式,也根据教学改革和学科特色建设的需要建构了该教学模式的一些“变式”,形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一、“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意蕴

1.“自问自探”的本质

“自问自探”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提问’‘自己探究’”。这里的“自己”指“学习者”。 具体说,指“学习者”自己学习文本和观察“生活”,在观察和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形成新问题…… “自问”是指学习者根据文本或生活实践“提出问题”,在问题建构的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生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方法。“自探”指学习者自己探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决问题”能力;探究“建构问题”的“策略”,形成“生成问题”能力。就人文学科而言,“自问”也不一定就是要求“提出问题”,它也可以是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己确定应该学会哪些内容,掌握哪些方法等,例如语文课要会读背某些段落;“自探”也不一定就是要求“解决问题”,它也以是学习者“自我解决问题”——通过适合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例如自己运用喜欢的方式读熟或背诵某些段落。

2.“‘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本义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问——自探”、教师“促问——促探”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程序为主线、教师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根本的教学方式。构建“自问自探”教学模式不是否定传统的“师问”教学,而是从传统的以“师问”为主向以“生问”为主转变,要在“生问”的前提下进行“师问”,“师问”不是问“具体的问题”,而是用“师问”促“生问”;也不是否定传统的“师教”,而是从传统的以“师教”为主向以“生学”为主转变,要在“生学”的前提下进行“师教”,“师教”不是教“结论”,而是以“师教”促“生学”。学习者个体无法自己“形成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也注重实施“小组合作式”的“群体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自问自探”不只是教学模式,而更是尊重学生认知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

二、“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操作方式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建构知识为路径的教学方式。从理论上讲,它是适合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思想;但是它不是适合各门学科或该学科所有教学内容的“公共模式”。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学习的“核心方式”,建构以下几种操作模式。

1.体现“自主认知”的“自问自探”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建构知识的方式,构建如下教学模式:

   学生学的活动过程:入境生趣—自学生疑—学习释疑—练习解难—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教的活动过程:提供资源—了解学情—弄清疑难—点难拨疑—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师“提供资源”——生“入境生趣”: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自己或指导学生准备教和学所需的各种资源,形成学习和问题情境。学生在学习资源“刺激”下,引起认知冲突,形成“问题”或“目标”,并带着“问题”或“目标”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欲望。

生“自学生疑”——师“了解学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或“目标”。教师参与学生自学过程,了解不同个体学出的“问题”或“目标”,对个性“问题”作个别引导,让其再生“问题”;对有价值的 “问题”或“目标”进行重组,提炼共性学习目标。

  生“学习释疑”——师“弄清疑难”:学生带着“共性问题”或“学习目标”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寻找新的问题。教师了解有哪些问题学生自己不能解决,适时指导他们再思、再问。

  师“点难拨疑”——生“练习解难”:教师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和自学时未生成而又必须掌握的教学目标重新设计教和学,设法引导他们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另外,在“点拨”时,可通过“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他们再思、再问,力求形成“新的问题”。学生按教师提示或设计进行探究或练习,自我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形成技能,达成“学习目标”;同时,学生在“解难”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寻找新的问题。

生“反思学习”——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形成学习策略,并通过“反思”再探新的问题。教师回顾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纠正思维障碍,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提出假说,并力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检验假说,从而促进自己“学会教学”。

  师“引导实践”——生“迁移创新”: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新问题。

2.关注“自主展示”的“自问自探”教学模式

  学生学的活动过程:研究学案—自学定向—交流学习—练习解难—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教的活动过程:编制学案—引导定向—弄清疑难—点难拨疑—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此模式与上面这个教学模式相比,教学“关注点”有所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关注师生参构课程。运用这一模式时,我们特别重视让师生参与课程建构,通过师生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再创造”建构“以生为本”的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编制‘自主探究方案’”实现“再创造”:一方面,请教师根据儿童认知方式、学习需要以及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案,供学生自主探究时参考;另一方面,有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相关教学内容的探究方案。师生编制探究方案的过程便是对教材进行重组、补充、整合的过程,也是自我参与课程建构的过程。其次通过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实现“再创造”:从学的活动过程来看,学生是按自己的认知方式建构知识,即自己“发现未知----探索未知----解决未知----形成策略----再发现未知……”。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认识事物的过程,是自己探究知识的过程,是自己选择探究方式的过程,也是自己按照适合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知识、选择学习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生自主参与建构课程的过程。二、关注学生教学定向。运用这一模式时,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问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教学应该探究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确定学习目标,也就是要求他们自己探究“学什么”“怎么学”和“悟什么”“怎么悟”,他们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定向目标。三、关注同伴参加交流。运用这一模式时,课堂上特别重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定向——“想解决问题”或“应解决问题”,展示自己参构课程的成果和学习方法——“已解决问题”或“解决问题策略”,展示探究问题的路径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路径”或“解决问题方式”,引导他们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巩固自己学习知识,促进他们形成学习策略,培养他们形成技能,同时再生问题。

3.强调“自主实验”的“自问自探”教学模式

学生学的活动过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教的活动过程:呈现生活—了解认知—指导设计—参与研究—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科学课教学模式)

  学生学的活动过程:发现问题—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开展探究—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教的活动过程:呈现生活—了解认知—指导设计—参与研究—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

这两个教学模式与上面两个模式相比,特别重视关注学生自主实验,通过引导学生紧扣“实验需要”这一重要因素设计和开展实验,促进他们学会“自问自探”。从教学过程看,强调“自主实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关注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教学活动展开从生活出发,以问题为纽带,让他们在观察生活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可以这样说,学生“发现问题”是他们设计实验的基础。二、关注解题猜想。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推测“结论”,让他们联系生活或已有知识猜测“结论”,通过自主猜测培养好奇心、类推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以这样说,学生“猜想结论”是他们设计实验的动力。三、关注方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或实验方法,让他们根据需要设计证明猜想的方法、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打破传统的教师将方案设计好给学生被动实验的做法。可以这样说,学生“设计实验”是他们自主实验的关键。通过长期引导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促进他们学会自主建构课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方法和综合实践能力。四、关注自我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让他们按照实验要求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自我实验求证“猜想”,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验证假设,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

4.突出“自主探究”的“自问自探”教学模式

促问

促探

自问

自探

学生学的活动过程

教师教的活动过程

此教学模式与以上四个模式相比,有以下特点:一、体现自主。运用此模式时,学生紧紧围绕“自问自探”展开学习活动,他们自己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习指向明确,思路清晰,整个学习活动完全是自主实施。教师只是“促问促探”,是“自问自探”的引导者,不会干扰他们的探究。二、体现自创。运用此模式时,学生在“自问自探”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按照师生共定“问题”或“目标”探究,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或问题进行探究;既可以按照教师引导的方式探究,也可以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探究。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不受教师设计的问题或习题的影响,可以自由创造,具有更大地发展和创造空间。

三、“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发展思路

1.让“自问自探”内化为人类学习的一种方式

随着“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研究的不断推进,笔者觉得这不只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人的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究方式。人的学习和对新事物的探究通常都需要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正是自主学习或自主探究的过程。为此,我们现在正从“‘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研究”走向“‘自问自探’学习方式的研究”。通过“‘自问自探’学习方式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掌握“自问自探”学习方式,从而不断提升学习素养。

2.让“自问自探”发展为生命成长的一种方式

在“‘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觉得先前的研究更多的只是关注教学方式的探究,并未能从本质上对教育的使命进行探究。我们在对教育本质的探究过程中,从教育的终极目的出发进行深入思考,觉得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教育即成长,教育应该从关注生命成长这一目标进行改革,积极实施“成长教育”。围绕“成长教育”这一校本教育哲学,我们努力寻求“自问自探”和她之间的关系,从人成长的诸我方式中发现有一条不可缺少的路径,就是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每个学习者而言,“提出问题”是一种成长,“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成长。为此,我们现在正将“‘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研究”向“成长教育研究”进行延伸,将其作为“成长教育研究”的一种方式或一条路径。通过“‘自问自探’学习方式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方式。

十多年来,我们发现学生经过“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实施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课程实施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校也为此得到更好更快发展。此教学模式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球网络赌博平台》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对这一经验进行系统介绍。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自问自探”的实践操作,努力使“自问自探”成为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和学的方式。

                此文刊发在2013.24《全球网络赌博平台》

版权信息:全球赌博十大网站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
" class="hidden">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